十、历代名人方姓历代精英辈出,显名于当世,流芳于百代者代不乏人。在科学、哲学、文学、思想、戏曲诸方面均有建树。宋代文于祥在《方氏谱序》中赞道:“方氏之先显于周汉,以迄我朝,声光煊赫,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!”到了明清两代,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。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中收入了方氏历代名人242名,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十八位;方姓的著名文学家排在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第二十五位;方姓著名医学家排在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第三十一位。中原方氏纵览谱牒与史籍,我们可以发现,方姓的名人与地域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。方氏得姓以后,历周、秦、汉代,代不管人。如方姓始祖黄帝左相方雷,与黄帝等人同游于具茨之山,被列为“七圣”之一的方明,与舜帝等为“七友”的方回,助大禹治水开凿龙门壶口的方相、方越父子,事殷伐桀,于国有功,被封为扬州六合县开国侯的商朝方灼,周朝“壮猷元老”方叔,秦朝渤海侯方琼,西汉殿前都元帅方隆,平北侯方茂贵,大司马方忻,金紫光禄大夫方伟,太傅方望等等,这一时期的方姓人口主要在中原一带。江南方氏到了西汉末年方纮南迁之后,方姓的重心转移到了江南一带。从西汉末的河南太守方纮,到东汉时的西河太守方雄,南郡太守、关内候方侪,太常卿、默县侯方俨,默县侯、长兴县令方观之,关内侯、安石将军方赞之,关内侯、侍中方弘之,徐州剌史方蕴,散骑常侍方文亮,桂阳太守方熙叔,上柱国方光,艾县开国侯方显,义安太守方诞,上柱国方仲等。东汉一代,方姓人世代高官显爵,声望之隆,可谓显赫一时。魏晋至南朝时,有默县开国公方昞昊,关内侯方藏,上虞县开国公方操,上柱国方仲,在中在夫方伸,云阳开国公方庚,南城县开国侯方苋,新安太守方郊、方让、方干,襄阳太守方初,东平太守方孚,右军将军方始光,谏议大夫方法立,新安太守方隆,武节将军方惠进,持节诸军事方沾、方録,荡寇将军方君彦,吴兴郡开国公方释等。隋唐时期,则有上柱国方惠整,会稽刺使方讚,出使新罗的文化使者翰林学子方智,睦州刺史方亮,泉州刺史方述,世袭文登郡国公方叔贤、方药师、方野岩、方待价、方干,刑部尚书方公郁,御史中丞方汉,光禄大夫方本,左神策将军方镇、方浩,河南义成郡王方元荡,神策将军方锷,光禄大夫方本,桐庐万户方肃,身无一寸禄、名扬千万里的晚唐诗人方干和唐亡后隐居不仕,授徒讲学于上贵精舍有静乐先生方昊等。宋朝时期,除了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外,还有被称为“七贤”的方好、方广、方爱、方多、方威、方仪堂兄弟七人征兵登入仕途。宋真宗时,兄弟七人以老辞官,真宗皇帝特将他们的家乡赐名为“锦庭”,他们的后裔也就称为锦庭方氏。宋神宗朝礼部尚书、高平郡伯方华资,和他的次子哲宗朝兵部尚书、同安郡开国男方扬近,被誉为“父子尚书”。徽宗时,方闳、方訚、方闻堂兄弟三人同时就读于太学,每次考试,兄弟必轮流获得第一名。徽宗巡视太学时,对兄弟三人大加赞赏,特赐“进士出生”。后来,方闳官至礼部尚书,方訚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宋高宗赐号“龙亭居士”,方闻官至尚书左仆射,徽宗御书“词翰俱优”以示褒奖,时人称誉兄弟三人“两浙三方,天下无双”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方逢辰,原名梦魁,是理学方镕的长子。淳祐十年登进士第一,是方姓历史上第一个状元,理宗皇帝特赐名逢辰。由于他的上疏条陈不避权贵,言词激烈,遭权贵贾似道、丁大中等人所忌恨,终为理宗所不喜,于是称病归里,聚徒讲学。此后又多次起用,多次罢官。度宗即位后,再度起用,累官至户部尚书,后改礼部、吏部尚书均推辞不受。宋亡后,元世祖曾诏御使中丞崔彧起用他,也遭拒绝。方逢辰家学渊源,平生得力于推究事物为穷理之乐,坚持身体力行为修已之要,在理学中自成一家,人称“蛟峰先生”,著有《孝经解》、《易外传》和《格物入门》等书行于世。方有执与《伤寒论》错简重订学派知道东汉张仲景的人很多,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成为医方之祖,但是这本书的修订与整理工低等,究竟出自何人之手,却知者寥寥了。他就是自学成村的现代医学家方有执,方有执,字仲行,明代安徽歙县城,因家人多病亡,因此愤而学医,长于伤寒流诊治。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流传到明代时,已经被弄得颠倒错乱,面目全非,失去了张仲景的本意。方有执为了不负前贤又不误后学,谒尽心力历时二十载,于明万历二十年(公元1592年)著成《伤寒论条辩》一书,首倡伤寒错简之说,调整篇目,重次条文,订为《经》十一篇、《法》三百九十七、《方》一百一十三,以图还张仲景原著旧貌。并指出伤寒著不限于治伤寒,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颇大,成为《伤寒论》错简重订学派的鼻祖,为发展人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。方成培与《白蛇传》优秀传统戏曲剧目《白蛇传》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,长期以来盛演不衰,可谓家喻户晓,人人皆知。1993年,由《白蛇传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《新娘子传奇》风靡大江南北,一时之间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。但是,却很少有人知道《白蛇传》的剧本出自清代剧作家、医学家方成培之手。方成培,安徽歙县横山人,他不仅是清代著名的喉科医学家,而且精通音律,曾汇集诸家词曲,考证修订格律,编成词榘26卷。在方成培所有的著作中《雷峰塔传奇》最为著名,后人改名为《白蛇传》。乾隆三十六年,方成培创作的《雷峰塔传奇》问世,成功塑造了白娘子这个多情、勇敢、坚强、感人至深的中国女性形象,立即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,并与其产生了强烈感情共鸣。历经200多年,其艺术魅力依然不减。后人虽对剧情有所修饰,但是谁也没有怀疑过“方本”是《白蛇传》的真正母本。直到现在,京剧、昆曲中经常上演的《盗仙草》、《断桥》等折子戏和“方本”完全一样。莆田方氏宋明时期,莆田的方氏开始大发异彩,科甲人物竟达360多人。两宋时代方氏有28对父子,26对兄弟中进士,进士多达132人,居莆田诸姓之冠。刘克庄曾赞叹道:合天下诸方,无有如兴化方氏之盛也。莆田历史上六大藏书楼中有三座是方氏所宾,其中白杜方氏的万卷楼,总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,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。由于科举盛况,很多族人在外省为官,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,以广东最多。莆田的方姓主要有三大支系,最早迁入莆田的是唐代泉州刺史方达,后定居于莆田之方山,因此他的后代称为“方山派”。唐末因任官而侨居泉州莆田县的方廷范,他的祖父方琡曾任都督长史,因而廷范的后裔被称为“长史派”。另一支是迁居于杜塘里的文学公方仁杰之后,也世称“白杜派”。“长史派”中,自廷范定居莆田后,人相蕃盛,名贤辈出,其中尤以“八忠”为最。明正德十二年,福建巡按御史沈灼在莆田城中建祠奉宋代名臣方信孺,时任右都御史的方良永等人认为,“六桂”方姓先祖中可奉祀的不止于此,于是加上宋代方适、方轸、方喜、方廷实、方大琮五人合祀,合信孺为“六忠”,并祀于一祠,题匾曰“方氏世忠”。后来,又将明代方献夫和方良永奉祀于祠中,并称为“八忠”。蔡京是中国历史上在名鼎鼎的人物,而他的同乡方轸却鲜为人知。方轸生于宋熹佑三年,元符三年登进士,历任太庙斋朗、右正言。大观元年,方轸上书弹劾蔡京,认为应诛蔡京,以安天下。不料宋宋徽宗却将奏章给蔡京看了,蔡京一面狡辩,一面向皇帝要求惩处方轸,方轸竟被流放岭南。不久后,徽宗又下诏将他赦回。回京后的方轸在政和年间又向登闻鼓院止书,请求皇帝收权独断,毋使国贼肆志,不想却被徽宗认为他不知悔改,发配至永州看管。几年后逢赦又放归。到了靖康元年,徽宗禅位于钦宗,时年已72岁的方轸向新皇帝上书,揭发蔡京,终于使问题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。方轸平反,赴任鄞县令。蔡京被撤职,发配岭南。方轸在鄞县当了四年卸任。由于当时宋、金战争,徽、钦二帝被俘,政局混乱,卸任的方轸也清贫得没有返籍之钱,于是被迫在当地落户了。他选宅在当时属于偏远地带,风景秀美而又相对宁静的慈溪鸣鹤山,即今盐仓山,从此做了慈溪人。南宋绍兴年间,宋高宗与宰相秦桧等人准备与金人议和,朝野一片哗然,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劝阻。监察御使用权方廷实在奏章中大声疾呼:“鸣乎!谁为陛下谋此也,天下者,中国之天下,祖宗之天下,群臣、万姓、三军之天下,非陛下之天下!”。忠直敢言之声名流中外,也引起秦桧等人的积怨。不久,方廷 实被任命淮北宣谕使,历勘地方被金军蹂躏惨状和诸皇陵被发掘情况。归朝秦桧嘱咐他勿言他事,见到高宗后,方廷实将所见所闻据实禀告,涕下沾襟。脑怒的秦桧不久就将方廷实调离京城。南宋开禧八年,朝奉郎、枢密院检详文字方信孺北上汴梁,准备与金左丞相、都元帅完颜宗浩订立盟约。这已是他一生中第三次前往汴梁,由于上一年枢密院都承旨韩侂胄力主的开禧北伐失俐 ,使方信孺走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。作为南宋的使臣,他曾两赴汴梁,在扣押于狱中,绝水断粮,利刃环伺的险境中镇定自若,对金人提出的“反俘、归币、缚送首谋、称藩、割地”五个议和条件据理力争,面对完颜宗浩五事不从,兵南下矣的威胁,方信孺争曲直,辩强弱。对于称藩、割地两事,始终坚拒不从。计屈词穷的完颜宗浩无奈之下,只得与方信孺达成了初步协议。当方信孺奉国誓草案和百万通谢钱三赴汴梁准备订立盟约时,不料宗浩迫于金主压力而反悔,并无理责怪方信孺,又以杀戮禁锢等语恫吓,方信孺无所畏惧,不为所动,对提出增加犒军钱等新条款坚决不从,因此,议和没有成功。韩侂胄借故论罪,把他降三级,贬临安军居住。他贬官后,朝庭改派王楠使金。嘉定元年,宋与金达成和议,方信孺一再坚持不可的条件,王楠都接受了。王楠回临安后,极力奏陈方信孺的功劳,宋宁宗因此下诏准许他自便。此后,方信孺又因盱眙之役庆功犒军行为,以侵官邀功罪名被劾,官夺三秩,终归故里,家境窘迫,情绪消沉,于45岁时英年早逝。然而,历史自有公论,宋史《方信孺传》对他年少奉使,而以意气折金人,作了高度评价,他的事迹遍见史籍,其大智大勇,优国爱民,守志报国精神广为传颂。方大琮,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。宁宗开禧元年登进士。理宗亲政后,方大琮先后担任御史、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、实录院检讨官、秘阁修撰,宝章阁待制,封莆田县开国男,进宝章阁直学士,兼江南二路经略安抚史。方大琮为政事刑威,立朝又能无所忌讳,以散谏直言名重朝野,忠正睿智,政绩卓然。淳熙七年,大琮逝于任上。宋宁宗时。金紫光禄大夫方宗元由莆田宦居南海。他的八世孙方献夫,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。弘治十八年登进士。是弘治、正德、嘉靖三朝元老,累官礼部尚书、吏部尚书、武英殿大学士,柱国、少保,入阁辅政。其间三度请辞回乡,在海南西樵山石泉书院读书讲学,著有《易经约说》、《学解诸说》等书数十卷。嘉靖二十丰病故于家中,嘉靖皇帝闻讯后辍朝一日,赠太保,谥“文襄”。明代名臣方良永,莆田草舍里人。弘治三年,和弟弟方良节同登进士。历升北海兵备。武宗正德元年,太监刘瑾弄权。良永服阙回京,鸿胪寺官引他到左顺门向刘瑾叩头、作揖。良永却拂袖而去。刘瑾怀恨在心,把他在海南平叛海盗事构陷为命案,准备加害。幸得刑部郎中周敏等竭力为他辩诬,才让他辞官回乡。正德五年,刘瑾伏法,方良永再度起用。正德九年,吏部考核官员,方良永为政显著、才行兼优的十六人之一,调浙江布政使。当时,正德皇帝的义子钱宁,派人用自制的二万纸币,发至浙江十一府,换回三万两白银。此时的钱宁深受皇帝宠信,权倾朝野,朝中大臣无人敢言,良永明知钱宁势盛,仍上疏弹劾。被时人誉为“足落权奸之胆,宇宙间不可无此一举”。钱宁又惊又怒,逶过于下人,并派人退回白银。同时准备秘密罗织罪名加害良永。但良永一身正气,无懈可击,钱宁对他奈何不得。嘉靖皇帝即位后,良永升为右都副御使,南京刑部尚书。卒于任上,谥简肃。白杜方氏之名,显于方仁杰的八世孙方峻,方峤兄弟,二人先后登地,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被誉为“大小金紫”。自此以后,白杜方氏科甲蝉联,与长史派堪称一时瑜亮。然而与长史派略有不同的是,白杜方氏更侧重于学术文化。方峻聚徒讲学,将书堂取名为“植德堂”,以才、德教育子弟。并在书堂旁边凿有一眼水井,方峻教育后代:“愿子孙居官清如此水”。方家世代收藏书籍和文物之丰,使方家成为民间图书馆和博物馆。方峻的第四子方子容知惠州时,与被贬惠州的苏东坡相交甚笃,捐俸助苏东坡构筑白鹤新居,方子容收藏的大量书画,多经东坡校正题跋。从方子容至其孙方略的几代经营,尤其是方略购书的不遗余力,终成“万卷”的规模,藏书一千二百笥,其中书画中有四百余幅是东坡的遗墨。方略的从弟方翥,在考中进士后,进“万卷楼”闭门读书十八载,尽览藏书,成为一代大家,名满天下。朱熹途经莆田时,曾亲自登门拜谒。方峻的第五子方元寀,少年时与理学家程颐交游,结下终生情谊。二人书信来往数十贴,在书信中,程颐对元寀有“足下非混俗之流,其志道之士”等高度评价。朱熹曾把元寀收藏的三纸程颐手迹刻于“白鹿书院”。并在其后写道:“伊川先生德盛言重,不轻与人,今其眷眷如此,则方公之贤可知也。”方峻的五世孙方耒,年少时学游建安,专程前往拜谒朱熹。宋乾道二年中进士。深受理学家张栻所赏识,张栻曾言道:“世之可与共生死,同祸福者,耒一人耳。”方峻的六世孙方壬,淳熙年间入太学学习,每次路经建安时,必定专程拜访朱熹,逗留月余。宋淳熙十四年中进士,任漳州长泰簿。当时朱熹任漳州太守,任命方壬主持学政。只要见到民间疾苦,方壬都会向朱熹禀明。后来朱熹任满离职时,将自己所著的《大学章句》交给方壬,让他出版刊示学者。到了南宋末年,由于支派蕃衍,人口增加,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空间,或因任官而占籍他处,再加上蒙古的入侵等因素的影响,方氏后代居于莆田者渐少。其中因任官占籍他处在南宋时期时可见到,白杜派方峻后裔有几支就是在南宋中叶以后迁居广南东路。方骥之、方麟之、方骏之三人因任官而迁居广东惠来、普宁等地,成为白杜方氏入粤各支系的始迁祖。除白杜派外,长史派方惟深的后代,也分别占籍广东番禺、南海、香山、新会等处。莆田因而也成为继歙之东乡后,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。
作者:方港水 回复:4
发表时间:2010-05-04 16:58:10